1965年天文学家用天线听到的太空噪音

发布时间:2024/12/2 18:39:50 

这两位天文学家是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他们当时的计划本来是进行卫星通信实验,为了能接收到卫星发射的“回声”,他们架设了喇叭形状的天线,并把天线对准了浩瀚的宇宙。

为了能保证实验进展顺利和记录的数据准确无误,两位天文学家决定先对架设的天线进行噪音性能的检测。一开始,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都十分正常,直到他们将天线调试到波长在7.35厘米的地方。在这个位置,他们都听到了一个稳定的“噪音”。

一开始,两位天文学家都认为这个“噪音”是因为天线出问题了。他们忙前忙后,对天线进行了仔细又彻底的检查,清除了天线上面粘附的鸟粪和周围的鸟窝,还把天线里里外外清洗了一遍。

忙了半天,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都觉得这次就不会有“噪音”干扰了,可是当他们再次回到实验室,依然在那个波长处就收到了信号。他们对这段信号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它既不随着太阳的起落而变化,也不会因为季节而改变,十分稳定。

于是他们认为,“噪音”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没有关系,它完全来自宇宙。他们发布了这个发现,在其他天文学家的共同研究下,他们高兴地宣布:他们找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个发现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给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这个发现只是天文学发展历史中人类取得的万千成就的其中一个,我们对头顶浩瀚的宇宙一直充满好奇,毕竟几乎每个人都曾抬头仰望星空。

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直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革命,而大部分对宇宙的观测结果都是在天文台里得到的。天文台是一个专门为观察和研究天体而设计的地方,里面配备着先进的仪器,给天文学家收集宇宙信息提供帮助。

人类搭建天文台的历史十分悠久,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是公元前年的古埃及人建造的,古埃及人希望以此能更好的观测天狼星。差不多年后,中国也搭建了天文台,只不过这些建筑被称为“清台”、“灵台”、或“观象台”。公元前年左右,巴比伦人也搭建了天文台。

只不过,一开始天文台的作用和现在可不一样,古人在利用天文台观星的同时也会开展占星活动,帮统治者提供上天的指引。

到了15世纪,欧洲的天文学家开始给天文台配备天文仪器。在天文望远镜被发明后,人类能通过天文台获得的数据就更多了。进入20世纪,天文台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现在天文台依旧是天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南京紫发天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从成立以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已经凭借着专业的技术和无数专利,在国内外承建了超过个天文台、天文馆和天象馆的项目。

这些项目中甚至包括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天文台、朝鲜国家卫星控制中心卫星观测天文台和中国陆军军官学院测距天文台等著名天文台。

南京紫发天文科技不仅承建天文台等建筑,还专业从事天文仪器的设计和开发。这家位于“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的公司,依托政策支持,在强大的技术力量下,正不断为国家天文学提供巨大能量。

除了为专业机构建设和提供设备,南京紫发天文科技还为国内多所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起到重大影响,而南京紫发天文科技秉持着“紫发设备,服务教育,以智取胜,开拓创新”的原则,用专业的设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头顶的苍穹。#了解天文走近宇宙#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changzx.com/xcsls/13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